丛集性头痛患者的认知加工: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
丛集性头痛(CH)的外周和中枢疼痛起源一直是一个有很多争论的问题。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,为CH并非一种外周疾病的起源提供了更多的证据,事实上,中心区域可能更为重要。事件相关电位在皮质功能评估中具有优势,但迄今很少有研究将此方法应用于丛集性头痛。
2.研究方法
2.1 被试
本研究招募了丛集性头痛患者17例(15名男性,平均年龄35.4岁)和15名年龄匹配的健康被试(13男性,平均年龄34.6岁)。
2.2 实验流程及数据处理
刺激包括目标刺激(图1呈现概率为20%)和标准刺激(图2呈现概率为80%)。两种刺激的持续时间均为105毫秒,刺激间间隔(ISI)在1000 ~ 1500 ms之间随机变化(平均值1200毫秒)。共有两个独立的区块,每个区块由160个刺激物组成。
图1. 目标刺激的外观 图2. 标准刺激的外观
实验要求被试按照指示专注于屏幕中心的固定十字,并在他们观看目标刺激时尽可能快速和准确地按下按钮(图1)。准确率是观看目标刺激时按下按钮的速度,反应时是观察目标刺激和准确按下按钮之间的时间长度。
2.3 数据记录与分析
在被试进行认知任务的同时记录脑电数据,分别记录了F3、F4、Fz、C3、C4、Cz、P3、P4、Pz电极点的数据,采样率设置为500Hz,带通滤波范围是0.05-100Hz,实验过程中保证电极阻抗降到5kΩ以下。
以左右乳突平均值进行重参考,随后校正EOG伪迹,分段时间设置为-200至1000ms,排除了幅值超过±100μV的数据。然后分析300-500ms时间段内是否出现了P3成分,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,刺激类型和脑区作为被试内变量,被试类型作为被试间变量。
3. 实验结果
相比于控制组,丛集性头痛患者的P3/P3d波幅明显降低;而疼痛侧的P3/P3d波幅与对侧相比无明显差异。
图3. 分别在患者和对照组中,目标刺激诱发的大平均ERPs。
图4. 分别从患者和对照组对目标刺激的ERPs中减去对标准刺激的ERPs后的不同波形。
4.结论
此项研究的结果提供了丛集性头痛患者认知加工功能障碍的证据,也可能对丛集性头痛的病理生理学有着一定的贡献。
5.参考文献
Wang, R. , Dong, Z. , Chen, X. , Liu, R. , Zhang, M. , & Wu, J. , et al. (2014).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cluster headache patients: evidence from event-related potentials. Th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, 15: 66